【世界防治麻風病日(1.28)】皮膚病的“模仿大師”——了解麻風、早診早治
麻風是由麻風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和周圍神經,具有早期癥狀隱匿、潛伏期長、易致畸殘等特點。麻風的皮膚表現多種多樣,可以出現紅斑、丘疹、脫屑、斑塊、風團、結節等多型皮損,非常容易被誤診為其他皮膚病,導致延誤治療。因此,皮膚科醫生也把麻風稱為皮膚病的“模仿大師”。
20歲的小劉腹部出現散在分布的紅斑,因為不痛不癢,剛開始他沒有在意,但過了1個多月,皮損不僅沒有消退,反而范圍越來越大,軀干、四肢長滿了紅斑、干燥脫屑、仍然沒有明顯的瘙癢。煩惱的小劉利用閑暇時間,開始在網上搜索與自己病情相關的資料,看看這個病也像,看看那個病也像,正在小劉糾結的時候,一個病名進入他的視線——麻風!而且資料上顯示,麻風可以模仿多種皮膚病。這下小劉徹底沉不住氣了,立刻掛了個皮膚科的專家號。專家經過詳細診察,告訴他其實患的是玫瑰糠疹,而不是令他驚心的麻風。經過治療,小劉的皮損很快消退。雖然是虛驚一場,但是專家依然肯定了小劉對麻風病的警惕意識,盡管現在麻風病的發病率很低,但對麻風病防控仍不可掉以輕心。那么,我們如何正確防范、應對麻風呢?
一、盡早發現
麻風病人是唯一的傳染源,尤其是未經治療的處于傳染期的病人具有較大的危險性。對于懷疑麻風的個人,要盡早到醫院或疾控中心進行診治,對確診病人的家屬和密切接觸者進行健康排查,以期做到盡早發現,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傳染風險。
二、適當的隔離與防護
麻風分枝桿菌主要通過飛沫的呼吸道吸入和長期密切的皮膚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絕大多數人對麻風病具有免疫力,我們密切接觸未經治療的處于傳染期的麻風患者時應佩戴口罩、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加強營養、提高機體抵抗力等,可以減少患病風險。
三、麻風的臨床表現
麻風的臨床表現非常復雜,一些低發病地區的醫生甚至由于常年見不到麻風患者,對麻風的認識不夠。疾控專家通俗地總結了麻風的常見臨床表現:長期生瘡、不痛不癢;紅斑白斑、麻木閉汗;眉毛稀落、貌似醉酒;耳垂肥大、面若蟲爬;皮膚干燥、肢端麻木;四肢筋粗、疼痛難忍;虎口無皮、手指變曲;小腿變細、吊腳跛行;嘴歪眼翻、口角下垂;足底潰爛、長期不愈。建議出現這些癥狀者,及時到正規醫院或疾控中心咨詢、診治。皮膚科專家也提醒,一般的皮膚病如果長期不能治好或者治療效果不佳,尤其是不痛不癢者,也應該被高度重視。
四、及早規范治療,可實現治愈
隨著醫學的發展和進步,治療麻風病的藥物越來越多,而且我國對于麻風是免費治療的。治療起來也很方便,每天服藥一次,少菌型麻風治療6個月即可治愈,多菌型麻風12個月即可治愈。只要早期、及時、規范的治療,麻風病人可以較快地恢復健康,實現治愈。一些延遲診斷的病人,雖然也能治愈,但可能會遺留毀容、畸殘等后遺癥。
盡管麻風病在我國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發病率較低,但全社會仍應給予重視。麻風可以模仿很多常見皮膚病,尤其是早期的患者更加不易被發現,醫生和患者都應該提高對麻風的警覺性,一旦發現“模仿大師”的小尾巴,要想到麻風的可能,及時就診并進行必要的檢查。當然,大家也不要過度恐懼和歧視,麻風現在已經不再可怕,只要做到早診早治,所謂麻風是“不治之癥”早已成為歷史。
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宣傳處指導